最近发生了不少事,首先说点和学术相关的。
昨天去听了MSRA举办的“二十一世纪的计算”讲座,整个给我的感觉就是,听不懂啊。。真的是英语能力太弱了。
但是给我的感触还是挺大的。前几个图灵奖获奖者我不了解也听不懂,就没啥大的感触,但是有一点感触就是,有一位演讲者明明是中国人,底下坐着的也大多都是中国人,为啥就不能说中国话呢?当然我要是英语很NB我也就不会这么说了,所以这带着我的一点主关因素。总而言之,我必须要努力学好英语了,这对我这个六级够呛能过的人来说真是迫在眉睫。
最后一个演讲者是MSRA的院长洪小文,他说的是中文,所以我都差不多理解了。要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所讲的各种技术和各种应用,而是MS的这种把技术转化成应用的能力,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中国培养的学生们最NB的地方在他们的应试能力。做题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一大方法。但是,应试能力在实际中没啥用,做题就更没啥用了,因为大学生是用来创造的而不是背书的。我们缺少的是创新能力,这包括理论的创新能力,还有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的创新能力。
这个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另外一件事是刚刚在今天下午发生的。上次物理实验的成绩迟迟没出,我于是去看了看物理选课系统的留言板。里面恰好有一个问题说,如果不确定度没有写,那怎么办,老师回答,重写。我就立刻想到了我的计算不确定度的方法,那是我百度到的方法,不是书里的方法,因为书里的方法没有讲也没有要求写。但是,估计是得重写了。因为室友们凡是没用书里的方法计算不确定度的,都没有成绩。
然后我就想了。当初我百度不确定度的时候,看到计算不确定度有六种方法。书里只是介绍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没有提及这个实验的不确定度计算,更没有说这个实验不确定度的计算需要用这种特定的方法。为什么我不按照书上的方法去写,而用另外的标准去写,就只能得到无成绩并且重写报告的后果呢?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从小到大,上学时学到的内容,不也是这也么?可能某个问题有许多标准,它们没有对错只是从不同的方面看待这个问题。但是,书本和分数禁锢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以一个特定的标准做所谓的学术。人正常的思维应该是一个图结构,别人安排了我们的时间,把这个结构变成了多叉树。成绩和传统把这个多叉树变成了二叉树,高考把进入大学的人的思维从二叉树变成了线性表。当然,图、树、线性表也是“他们”教给我的,这也是这个线性表的一个节点。
但是,学术的宽度没有最优解,条条大路通罗马。另外,各种限制摆在那里,数据也已经测出来了,我真心不知道写这么个实验报告有什么意义。
前几天人人上有条状态是这么说的:
北大的同学告诉我说他们学校有一个“潜规则”就是禁止老师点名,需要点名的老师只能说明你教学能力不行,非要逼着学生来上你的课,如果你教的好同学们感兴趣愿意来听那就根本不用点名,所以北大的老师备课都非常认真,因为如果教的不好就很可能没有人来上课.....相比于我们自己,学校选择一味的苛求学生而不要求老师,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向走在我们前面的先行者们学习一下?
先不论它说的是不是真的,但是这种理念至少是对的。联想到我航的指纹签到,联想到我航数字逻辑课的某老师,我就笑而不语了。
已经成为线性表了,就不要再对它进行内存限制了。
再说点和学术无关的,就是我刚刚在网上订了个kindle,于是没多少钱了。。
13leaf
说:
天啊,还有指纹签到??!!!
话说我也想买kindle,价格超值的。去年花了近1000块钱买的纽曼真垃圾,老是死机。选电纸书系统真的很重要。。
Anran
说:
恩对啊,已经签到n次了。。高科技全用在这上了。。
买kindle的话,还是别买4了,没键盘就是不方便,而且网上的各种破解多看什么的都没4什么事。没钱就买3,有钱就买dx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