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出一点时间来

最近三个大作业的deadline们接踵而至让我喘不过气来,上周末好不容易休息了三天,回家参加了我哥的婚礼,一点代码都没写。于是这周又要开始码代码的日子了。

经过了暑假的实习,这个学期在两个实验室的“科研”经历,还有这堆大作业,尤其是软件工程的洗礼,我最初的想法——上个研究生,然后去一家大企业赚够钱,然后回家养老——正在一点点的动摇。

因为我感觉,工业界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上午刚在人人上看了篇日志(不好意思我依然对人人上瘾),讲了一个gpa2.5的人当上了某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的事。文章里有一句话:“ I was more interested in doing things RIGHT than doing them NOW, which is bad news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我感觉这句话也正是我想说的。以前,我感觉所谓搞科研就是不停的申请项目,然后申请到手后就不必管它的质量,只管报销捞钱晋升即可,更看重的是"doing them now";我也感觉所谓工业界的计算机领域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地方,更看重的是"doing them right"。现在想来,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在(某些)企业里,更看重的大概是"doing them now":上面给你下达一项任务。对于这项任务,你可能有很多很新很好的想法,你希望按照你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做,但是boss会告诉你,事实证明他的方法才是正确的。deadline就在眼前,你也只好服从命令,做个机器。

而在(某些)研究机构里,说不好它们到底看重哪个,但是与企业显著不同的是,不会有那么多的“经验”压力。对于一件事,你无需按照经验去做,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即可,最后如果比经验的效果还要好,不会有人批评你。与企业更加不同的是,人少,沟通不会太复杂,因为某个研究方向可能参与的人只有四五个人,代码量也少很多,更多的是脑子里的东西和忽悠出来的东西。

当然,两者都有的特点也有很多,比如说累,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

于是,我越来越倾向于走科研路线了。但是,走自己喜欢的科研路线,简直比找到自己喜欢的公司,拿到自己满意的薪水,还要难——似乎只有等到你混出来了,当了个小头头,自己才有权利将自己的那些小想法一一实现(当然不必亲自实现)。更可能的是,跟着老板屁股后面,抢项目,写论文,浮躁的进行着所谓“科研”。

所以,在不久的将来,脑子一热去读个phd神马的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当然,去一个理想的企业也不错。虽然压力可能大一些,但是薪水多啊,钱才是第一生产力啊。

沙河这两年

还是决定写篇文章来祭奠一下那逝去的沙河。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然搬入了学院路校区。
在保送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前两年要去沙河校区,只是那巨大的新主楼在夜晚闪闪发光,才吸引我最终选择了北航。但是计划不如变化,在我第一次踏入沙河校区的那一刻我便后悔了。这不是校区,甚至不是一个村庄。我也曾吐槽过沙河糟糕的环境和交通,但是蓦然回首的时候却也发现它寂静的美;也曾孤单的住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却还是想再享受一次那一份平静的心境。直到离去的时候,看着那熟悉的宿舍和空荡荡的楼道,就像即将沉默的泰坦尼克,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
不得不说,学校是十分重视沙河校区的建设的。从宿舍、食堂、教学楼等等地方,都可以看出来学校一直在有条不紊的建设着沙河校区。当然,作为第一届沙航的学生,前两年正好赶期也只能自认倒霉了。现如今回到了学院路校区,虽然学校在安排学院路宿舍方面有欠妥之处,但对大多数人应该都影响不大。比较而言,学院路校区的环境要差了很多,尽管,在沙河没有这么便利的交通,没有这么多的食堂,这么大的校园。
在沙河度过了两年难忘的岁月,唯一的遗憾便是没有认识更多的人。在大一刚开学的时候,我没有加入任何学生会;社团也只是象征性的加入了几个感兴趣的,也没有参加过什么竞选。再加上我的宿舍与六班的在一起,导致和我认识的人不少,和我熟的人不多。很多时候吃饭只能一个人吃,自习只能一个人去。回到了学院路,人更多了。我希望能够认识更多的人,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成为更加密切的好友。
在沙河是挑战,也是机遇。这里没有那么多的资源,没有便捷的交通,有的只是环境优良的寝室和教室。有的人会刷夜打dota,有的人会埋头苦读课程,有的人会学习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人会迷失于功利的目标,有的人会宅在宿舍,有的人会走出校园奔波于未知的大千世界。作为第一届沙航的学生,我们少了别人的标榜,却也多了那份自由,去选择自己的道路。
回到了学院路,大学时光正式的过半了。未来的路还很长,在这个校区一定会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我期待着。

天生我材必有用

考试考完了,许多科的成绩也都出来了。从成绩上看,估计靠成绩保研这个梦想是够呛了。本来还指着这学期能把平均绩点拉上来一点,结果估计会拉下去很多。为啥这么多尾数是5-9的呢,我数了一下,成绩的尾数有18个5-9的,11个0-4的。点背不能赖社会啊。。

好在绩点还有下学期可以刷,还有最后一学期的希望。下个学期我要立下三个目标。一是每天上课坐前排,二是每天晚上去自习,三是自习回来去跑圈。身体最重要,在这个学期我对这句话有更深的感触。当然在绩点面前,一切都是浮云,这就是北航教给我的。

于是就到寒假了。看到ACM寒假的要求,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这哪是寒假啊,这比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还苦逼。我对ACM的兴趣正在逐渐的减少,虽然它还在我的底线之上。

还有下学期的冯如杯就要到了。虽然我很希望下个学期拿个很好的奖项回来,但是创意有限,能力更有限。没有了“大一学生”的特权,我甚至都不知道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来。

我的电路考试考得这么糟糕,糟糕到我以为它挂了,结果竟然得了90分,虽然我错的题目的总分肯定超过了20分。于是只有一个解释:我差,但是大多数人更差。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注重和别人的比较了,哪怕在初中我的成绩那么好的时候我都没有刻意的和成绩比我更好的人比较。这可能也是北航教给我的吧,这里注重比较的人太多,排名带来的好处太多太多,于是我也就变得对排名这么敏感。

但是排名真的有用么?我已然厌倦了学习自己根本没有兴趣的课程,已然厌倦了课堂点名,已然厌倦了期末的突击,已然厌倦了查看成绩时的狂妄或无地自容。就像我已然厌倦了ACM中的刷题,已然厌倦了将满足感建立在那个Accepted之上。我不厌倦的,是我学到我想要的知识时的喜悦,是我创造出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时的自豪,是我实现自己的价值时的满足。正如我数电实验期末考试选择了创新实验,当我看到秒表在LCD上显示的时候,这满足感比任何成绩都要强。

但是事实告诉我,我无法这样静下心来。

但是我想起了几年前我经常对自己说过的话,“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半个月的考期让我过于自卑了 ,但是其实仔细想想,自己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差。比如说电路考试,比如说其他。到了大学,人们的目标不一样了。有的人拼命玩游戏,有的人拼命刷绩点。在大学比你牛的人太多了,但是也要相信,比你差的人也太多了,只不过努力的方向不一样罢了。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要自信。不要被外界所束缚,不要被浮躁所影响。诺基亚说:“不跟随。”这话说的太对了,我看好诺基亚,等Lumia800降到3000以内的时候我一定要买一台。当然这是后话了。

接下来的寒假,好好享受吧~在知识的海洋里。

2011

今天是2011年12月27日,距离2012年还有仅仅5天,距离毛概考试仅有4天,距离物理实验考试仅有3天,距离电路实验考试仅有1天。

这一年过的浑浑噩噩的,总体也没啥可以总结的。学习有减无增,愈加懒得思考,身体每况愈下,缺乏自信。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希望明年能过的更好,不仅从身体上,还有精神上。要有动力,要有活力。

寒假要把设计模式学好,要把编译原理弄懂,要把android项目写好。

当然前提是要把分数刷高,虽然我已经预料到了这学期的成绩肯定会低于预期。

错失了校级学习优秀奖学金,少了700元钱,不算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高高兴兴的,充实的过好每一天就好,不要再像今年这么功利。

阅读更多

由最近发生的种种种种想到的

最近发生了不少事,首先说点和学术相关的。

昨天去听了MSRA举办的“二十一世纪的计算”讲座,整个给我的感觉就是,听不懂啊。。真的是英语能力太弱了。

但是给我的感触还是挺大的。前几个图灵奖获奖者我不了解也听不懂,就没啥大的感触,但是有一点感触就是,有一位演讲者明明是中国人,底下坐着的也大多都是中国人,为啥就不能说中国话呢?当然我要是英语很NB我也就不会这么说了,所以这带着我的一点主关因素。总而言之,我必须要努力学好英语了,这对我这个六级够呛能过的人来说真是迫在眉睫。

最后一个演讲者是MSRA的院长洪小文,他说的是中文,所以我都差不多理解了。要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所讲的各种技术和各种应用,而是MS的这种把技术转化成应用的能力,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中国培养的学生们最NB的地方在他们的应试能力。做题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一大方法。但是,应试能力在实际中没啥用,做题就更没啥用了,因为大学生是用来创造的而不是背书的。我们缺少的是创新能力,这包括理论的创新能力,还有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的创新能力。

阅读更多

ACM-ICPC Regional之后

上周末去北邮第一次参加了ACM-ICPC的亚洲区预选赛,这半年的努力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大学以来本来不太打算想搞ACM的,因为真心觉得算法什么的可以学,但是费劲心思去对算法锱铢必较就没什么必要了。可是北航的学习环境虽然不错,但大多还是些死读书的孩子,或者是死玩游戏的孩子,真正对专业感兴趣的没有几个。大学浮躁之风也很严重,过于重视项目开发虽然可能会赢得声誉和奖项,但是对自己的能力提高也不是非常有用。同时DS在一直刷题一直让我搞ACM,再加上当时上交夺得全球ACMICPC总冠军,让我动了心。虽然有更多可能会更有回报的事情可以去做,但是基础还是必须要打牢的。所以,这个暑假,我,DS,XWC组队,参加了ACM集训。期间我表现很差劲,可以说拖了队伍的后腿,经常是队伍里过题最少的一个。但是还好队友们没有责怪我,反而安慰我,让我找回信心。

一个暑假转眼就过去了。到了十月份,各种积分赛已经比完了,我们也以校内第四的成绩取得了一个参加Regional的机会。我们被选到了北邮。去比赛前的那个星期,我们一起翘课去刷题,从拍随机的题目到拍水题找自信,我们终于等到了10月22号比赛的日子。

阅读更多

当繁华散去,请享受孤单

这个夏天,我只有七天的暑假,其他日子我几乎都在帝都,或迷失于繁华,或迷失于寂寞。

频繁的体验着繁华与孤单交替,这不是一个好滋味。在集训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我们去西单大悦城,去中关村,去昌平阳光商厦,享受尽了繁华,晚上闪耀的霓虹灯在窗帘上映得一闪一闪的,我似乎回到了住在城市里的日子。可是,当我一个人回到没有人的寝室,在整个楼道只有不到十个人的空旷的宿舍,白色的灯光刺眼的照着,外面雷声大作,我突然感觉是那么的无助。那一晚感觉到的只有恐惧,恐惧要持续一个月的孤单的夜。恐惧黑暗,所以我把阳台的灯打开,试着睡觉。直到第二天的阳光透过来,新的一天到来了,我于是又迫不及待的逃离这个蛮荒之地,又去寻找繁华去了。

这是这个暑假刚刚开始的时候的事了。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我也已经适应了孤单的日子,本部大运村也有空余的寝室了,我可能也要搬过去了。但是这些孤单的日子却告诉我,当繁华散去,请享受孤单。

很久以前我也曾对自己说,要享受孤独。不过孤单和孤独毕竟不一样,那时的孤独也根本不叫孤独。有老师的关注,有同学在周围,回家也有父母的悉心照料,那简直是最幸福不过的事了。后来保送之后,又一阵我打算自己一个人住到北辰区去,那里除了钢琴,什么都没有。不过自己住了一个晚上,就逃回来了。看来孤单不是那么容易享受的。

当适应了孤单,我才发现孤单是这么好的一件事情——它可以让你随心所欲的做你想做的事情,而不受别人拘束。我可以计划着今天要做的每一件事,然后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一一的去做。我可以坐在椅子上放着轻音乐,看一上午书;也可以在晚上关着灯,独自一人看电脑里下载的电影。这是很惬意的孤单,孤单原来可以如此享受。

但是,当慵懒的午后我突然感到一阵恶心,胃口里翻江倒海,没有胃口吃饭,我才明白,孤单毕竟不是繁华,没有人会陪伴你、帮助你,一切只能靠自己。我忍着恶心下楼倒热水,来回在寝室里踱步。终于到了晚上,我不再恶心了,却也没有胃口吃饭。11点,我躺上了床,饥饿让我睡不着觉,却也没有人没有事情能够让我分心。暑假第一天来沙河时的恐惧又一次出现了。只有第二天的阳光能打败它。

于是,第二天,我又逃离了孤单。

我不明白,是我没有把享受孤单做的完美,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到享受孤单。孤单和孤独是两个词,可能孤独比孤单更可怜,但孤单却比孤独更可怕。在世界末日那天就算所有人都死去了而我活着,那么我还不如死去,因为这孤单意味着恐惧,充满恐惧的孤单的活着,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把自己闭塞起来,就真的能够享受了吗?到底什么才能驱除自己内心的恐惧呢?

恐怕只有窗外的繁华吧。

阅读更多